机电与信息工程

  • 三山岛金矿井下电机车自动驾驶系统设计

    杜富瑞;潘伟;尹贻辉;李佳梦;

    电机车是金属矿山矿石运输的主力装备,用于井下运输大巷和地面的长距离运输,智能化和自动化是电机车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有人驾驶电机车进行作业时,劳动强度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恶劣工况下如何提高电机车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风险,是制约井下生产的瓶颈问题。利用自动控制、高速低延时网络、优化调度等技术,构建了三山岛金矿电机车自动驾驶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矿石运输。电机车是矿山智能化的重要装备支撑,可以提高矿石运输效率和作业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3年04期 v.37;No.16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阅读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三山岛金矿井下电机车自动驾驶系统设计

    杜富瑞1;2;潘伟3;尹贻辉3;李佳梦1;2

    电机车是金属矿山矿石运输的主力装备,用于井下运输大巷和地面的长距离运输,智能化和自动化是电机车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有人驾驶电机车进行作业时,劳动强度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恶劣工况下如何提高电机车工作效率、降低安全风险,是制约井下生产的瓶颈问题。利用自动控制、高速低延时网络、优化调度等技术,构建了三山岛金矿电机车自动驾驶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矿石运输。电机车是矿山智能化的重要装备支撑,可以提高矿石运输效率和作业安全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3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2K]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7 ]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多用户边缘计算卸载研究

    刘开旭;赵映雪;张峻锐;刘洁梅;林霏;

    为了实现万物绿色高效互联,智能反射面技术作为提升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的有效技术被引入,以辅助无线通信系统,构建智能反射面辅助的边缘计算系统。研究多用户随机接入的边缘计算卸载,通过在无线信道部署有源和无源智能反射面元件,改变入射信号幅度和相位,以改善信道环境。为了进一步改善该网络的计算卸载时延,提出了一种以最小化计算时延的资源分配方案,设计了一种有效的交替优化的算法,实现计算卸载变量、线性接收矢量和对角相移矩阵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有效性与低时延性。

    2023年04期 v.37;No.160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智能反射面辅助的多用户边缘计算卸载研究

    刘开旭;赵映雪;张峻锐;刘洁梅;林霏

    为了实现万物绿色高效互联,智能反射面技术作为提升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的有效技术被引入,以辅助无线通信系统,构建智能反射面辅助的边缘计算系统。研究多用户随机接入的边缘计算卸载,通过在无线信道部署有源和无源智能反射面元件,改变入射信号幅度和相位,以改善信道环境。为了进一步改善该网络的计算卸载时延,提出了一种以最小化计算时延的资源分配方案,设计了一种有效的交替优化的算法,实现计算卸载变量、线性接收矢量和对角相移矩阵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有效性与低时延性。

    2023年04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0 ]
  •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_2研究进展

    李福昭;毕金鹏;吕月霞;牟俊锟;金友康;周荣耀;

    以燃煤发电为主的基础能源电力行业是煤消耗大户和大型的CO_2固定排放源,通过捕集系统减少燃煤电厂CO_2排放是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膜气吸收分离CO_2工艺同时具备了化学吸收法的高选择性和膜分离工艺结构紧凑的特点,是一种有望代替传统燃煤电厂烟气低浓度CO_2的分离方法。概述了膜气吸收法分离CO_2的主要工作原理,重点从吸收剂选择、膜材料分类、膜-溶剂交互作用机理和系统长周期运行稳定性4个方面介绍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分离燃煤电厂烟气中CO_2的研究进展,最后对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分离烟气CO_2工艺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挑战进行了展望。

    2023年04期 v.37;No.160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阅读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捕集燃煤电厂烟气中CO2研究进展

    李福昭;毕金鹏;吕月霞;牟俊锟;金友康;周荣耀

    以燃煤发电为主的基础能源电力行业是煤消耗大户和大型的CO<sub>2</sub>固定排放源,通过捕集系统减少燃煤电厂CO<sub>2</sub>排放是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膜气吸收分离CO<sub>2</sub>工艺同时具备了化学吸收法的高选择性和膜分离工艺结构紧凑的特点,是一种有望代替传统燃煤电厂烟气低浓度CO<sub>2</sub>的分离方法。概述了膜气吸收法分离CO<sub>2</sub>的主要工作原理,重点从吸收剂选择、膜材料分类、膜-溶剂交互作用机理和系统长周期运行稳定性4个方面介绍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分离燃煤电厂烟气中CO<sub>2</sub>的研究进展,最后对中空纤维膜接触器分离烟气CO<sub>2</sub>工艺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挑战进行了展望。

    2023年04期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3 ]
  • 水下目标诱发低频舰船地震波传播特征简析

    郭艳华;张晓语;何传林;徐珊珊;

    水下目标航行时所产生的低频振动噪声在水中向下传播,在海底界面处通过声-弹耦合作用诱发海底舰船地震波。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舰船物理场,具有传播距离远、稳定性高、可预测性好且无低频截止干扰的优势,携带丰富的有效信息。为更清晰认识水下目标诱发的低频舰船地震波,在弹性波动理论下基于平面波基本假设,构建了水下目标航行激发产生的低频舰船地震波传播模型,对海底界面处地震波反射透射、界面波特征等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特征方程的解析结果进一步认识舰船地震波场的模式组分、传播特征及敏感特性等,从而对低频舰船地震波场进一步定量认识。

    2023年04期 v.37;No.160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水下目标诱发低频舰船地震波传播特征简析

    郭艳华1;张晓语2;何传林2;徐珊珊2

    水下目标航行时所产生的低频振动噪声在水中向下传播,在海底界面处通过声-弹耦合作用诱发海底舰船地震波。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舰船物理场,具有传播距离远、稳定性高、可预测性好且无低频截止干扰的优势,携带丰富的有效信息。为更清晰认识水下目标诱发的低频舰船地震波,在弹性波动理论下基于平面波基本假设,构建了水下目标航行激发产生的低频舰船地震波传播模型,对海底界面处地震波反射透射、界面波特征等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特征方程的解析结果进一步认识舰船地震波场的模式组分、传播特征及敏感特性等,从而对低频舰船地震波场进一步定量认识。

    2023年04期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4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6 ]
  • 基于改进适应度函数的麻雀搜索算法路径规划研究

    邓立霞;张肖轶群;陈奂宇;

    将一种智能优化算法——麻雀搜索算法应用于移动机器人二维路径规划,并对其进行改进以提升寻路效率。基于该算法的实验环境在栅格地图中实现,采用麻雀搜索算法进行路径规划,为了解决该算法在路径规划应用中原本适应度值不佳,种群易受局部最优个体误导的问题,设计并改进了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将本代的全局最优种群作为下一代迭代的评价标准,并将适用于路径规划的思想加入到适应度函数中。在模拟场景中进行了寻路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改进的合理性和提升程度。

    2023年04期 v.37;No.160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改进适应度函数的麻雀搜索算法路径规划研究

    邓立霞;张肖轶群;陈奂宇

    将一种智能优化算法——麻雀搜索算法应用于移动机器人二维路径规划,并对其进行改进以提升寻路效率。基于该算法的实验环境在栅格地图中实现,采用麻雀搜索算法进行路径规划,为了解决该算法在路径规划应用中原本适应度值不佳,种群易受局部最优个体误导的问题,设计并改进了算法的适应度函数,将本代的全局最优种群作为下一代迭代的评价标准,并将适用于路径规划的思想加入到适应度函数中。在模拟场景中进行了寻路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改进的合理性和提升程度。

    2023年04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0K]
    [阅读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3 ]

化工与材料科学

  • 生物质基三维多孔异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刘铭宇;温书蘅;孟霞;孔凡功;李国栋;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是一种新型复合相变材料,通过控制材料所在周边环境温度及工作热源,实现对温度的调控,克服了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传递能量不稳定、波动性大及间歇性的缺点。其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可循环利用、环境友好,且在相变过程中性能稳定,近年来获得较快发展。将生物质基大豆蜡与食用油合理调配,获得了适宜人类居住温度范围的二元相变芯材;同时利用脱木素的方法脱除木质纤维材料中的木素组分,得到稳定的多孔纤维材料作为支撑载体;再利用真空浸渍对相变芯材进行封装处理,构筑了三维多孔异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微CT、孔隙率、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材料表面、内部结构和力学性能;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热导率测试仪、热红外成像仪等,研究材料的储热、控温性能及传导热机制。结果表明,以生物质木纤维多孔材料为主体构筑的三维网络骨架,为相变芯材提供了优异的支撑能力和定形作用,解决了相变芯材易泄露的问题。最后通过搭建房屋模型进行控温实验,验证了该定形复合相变能材料在新型节能建筑及温度智能调节等领域的应用可行性。

    2023年04期 v.37;No.160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9K]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生物质基三维多孔异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刘铭宇1;温书蘅1;孟霞1;孔凡功1;李国栋1;2

    定形复合相变材料是一种新型复合相变材料,通过控制材料所在周边环境温度及工作热源,实现对温度的调控,克服了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传递能量不稳定、波动性大及间歇性的缺点。其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可循环利用、环境友好,且在相变过程中性能稳定,近年来获得较快发展。将生物质基大豆蜡与食用油合理调配,获得了适宜人类居住温度范围的二元相变芯材;同时利用脱木素的方法脱除木质纤维材料中的木素组分,得到稳定的多孔纤维材料作为支撑载体;再利用真空浸渍对相变芯材进行封装处理,构筑了三维多孔异质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微CT、孔隙率、X射线衍射仪等,研究材料表面、内部结构和力学性能;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热导率测试仪、热红外成像仪等,研究材料的储热、控温性能及传导热机制。结果表明,以生物质木纤维多孔材料为主体构筑的三维网络骨架,为相变芯材提供了优异的支撑能力和定形作用,解决了相变芯材易泄露的问题。最后通过搭建房屋模型进行控温实验,验证了该定形复合相变能材料在新型节能建筑及温度智能调节等领域的应用可行性。

    2023年04期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1K]
    [阅读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5 ]
  • 添加剂和超声对阿哌沙班晶体形貌的影响

    吴凤瑛;王子豪;于帅;程燕;薛富民;孙齐磊;

    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了12种添加剂对阿哌沙班晶体形貌的影响,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对结晶产物的晶型进行鉴定,并借助于二维在线成像系统监测不同添加剂作用下阿哌沙班晶体形貌的变化。结果发现,12种添加剂中,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木质素磺酸钠和聚丙烯酸4种添加剂对阿哌沙班溶析结晶产物的形貌产生影响,得到棒状晶体,并且超声也可以改变阿哌沙班形貌得到棒状晶体。同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得到的阿哌沙班晶体图谱与文献中的XRD图谱做对比,发现本实验中的阿哌沙班晶型为N-1晶型。

    2023年04期 v.37;No.160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添加剂和超声对阿哌沙班晶体形貌的影响

    吴凤瑛1;2;王子豪1;于帅1;程燕1;薛富民1;孙齐磊2

    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了12种添加剂对阿哌沙班晶体形貌的影响,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对结晶产物的晶型进行鉴定,并借助于二维在线成像系统监测不同添加剂作用下阿哌沙班晶体形貌的变化。结果发现,12种添加剂中,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木质素磺酸钠和聚丙烯酸4种添加剂对阿哌沙班溶析结晶产物的形貌产生影响,得到棒状晶体,并且超声也可以改变阿哌沙班形貌得到棒状晶体。同时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得到的阿哌沙班晶体图谱与文献中的XRD图谱做对比,发现本实验中的阿哌沙班晶型为N-1晶型。

    2023年04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3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9 ]

食品与生物工程

  • 柠檬酸杆菌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in silico MLST)研究

    刘亚暖;姜肇旭;颜世敢;

    对4株柠檬酸杆菌分离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并基于基因组序列进行16s rRNA、多位点序列分型(in silico MLST)及其遗传进化关系研究。对分离的4株柠檬酸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经拼接得到全基因组序列,然后进行16S rRNA物种鉴定、in silico MLST分析,并基于MLST分型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关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柠檬酸杆菌的基因组大小介于4.771~5.477 Mb之间,平均为5.03 Mb;基因数量在4 591~5 334之间,平均为4 871个。16s rRNA分析结果表明,4株柠檬酸杆菌分离菌中有3株为布雷氏柠檬酸杆菌,1株为沃克曼氏柠檬酸杆菌。MLST分析结果表明,4株柠檬酸杆菌均是新的ST型。该研究分析了4株柠檬酸杆菌的基因组,基因组MLST分型分析表明4株分离菌均为新ST型,丰富了柠檬酸杆菌的菌种资源和遗传信息,为柠檬酸杆菌的防控、溯源奠定了基础。

    2023年04期 v.37;No.160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柠檬酸杆菌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in silico MLST)研究

    刘亚暖1;2;姜肇旭1;颜世敢1

    对4株柠檬酸杆菌分离株进行全基因测序分析,并基于基因组序列进行16s rRNA、多位点序列分型(in silico MLST)及其遗传进化关系研究。对分离的4株柠檬酸杆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经拼接得到全基因组序列,然后进行16S rRNA物种鉴定、<i>in silico</i> MLST分析,并基于MLST分型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关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柠檬酸杆菌的基因组大小介于4.771~5.477 Mb之间,平均为5.03 Mb;基因数量在4 591~5 334之间,平均为4 871个。16s rRNA分析结果表明,4株柠檬酸杆菌分离菌中有3株为布雷氏柠檬酸杆菌,1株为沃克曼氏柠檬酸杆菌。MLST分析结果表明,4株柠檬酸杆菌均是新的ST型。该研究分析了4株柠檬酸杆菌的基因组,基因组MLST分型分析表明4株分离菌均为新ST型,丰富了柠檬酸杆菌的菌种资源和遗传信息,为柠檬酸杆菌的防控、溯源奠定了基础。

    2023年04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阅读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2 ]
  • 海参酶解液中重金属铬的脱除

    吕雪莲;白新峰;刘德亭;陈伟峰;贾爱荣;刘雪;刘昌衡;史亚萍;

    海参酶解液主要成分为海参多肽,海参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在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重金属污染是海参多肽应用过程中潜在的危害,对海参酶解液中的重金属脱除变得尤为重要。研究选用树脂法、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法、络合法中的7种脱除材料对海参酶解液中的重金属铬进行脱除,结果表明,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壳聚糖和植酸分别是3种脱除方法中的最佳脱除材料。经过正交试验与验证试验显示,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在实验条件为酶解液pH 6、脱除温度15℃、脱除剂添加量1 g、脱除时间2 h下,铬脱除率为(87±1.86)%,多肽保留率为(90±2.69)%,很好的脱除海参酶解液中的重金属铬,并能保留大部分多肽。该实验为高蛋白含量海洋动物酶解液中脱除重金属铬提供了参考。

    2023年04期 v.37;No.160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阅读次数:9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海参酶解液中重金属铬的脱除

    吕雪莲1;2;白新峰1;刘德亭3;陈伟峰4;贾爱荣1;2;刘雪1;2;刘昌衡1;2;史亚萍1;2

    海参酶解液主要成分为海参多肽,海参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在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重金属污染是海参多肽应用过程中潜在的危害,对海参酶解液中的重金属脱除变得尤为重要。研究选用树脂法、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法、络合法中的7种脱除材料对海参酶解液中的重金属铬进行脱除,结果表明,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壳聚糖和植酸分别是3种脱除方法中的最佳脱除材料。经过正交试验与验证试验显示,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在实验条件为酶解液pH 6、脱除温度15℃、脱除剂添加量1 g、脱除时间2 h下,铬脱除率为(87&#177;1.86)%,多肽保留率为(90&#177;2.69)%,很好的脱除海参酶解液中的重金属铬,并能保留大部分多肽。该实验为高蛋白含量海洋动物酶解液中脱除重金属铬提供了参考。

    2023年04期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1 ]
  • 喜马拉雅旱獭高原低氧适应性的研究性进展

    赵坤钰;李优;李耀东;

    喜马拉雅旱獭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2 700~4 500 m)地区的特有野生动物物种,其广泛分布在青海省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山地环境中,经过数千年的高原低氧适应,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研究学者开始从整体水平逐渐向分子水平进行喜马拉雅旱獭的相关研究,认识逐渐加深。因此,喜马拉雅旱獭被视为研究高原低氧适应性物种的理想模型之一。旨在系统探讨喜马拉雅旱獭的低氧适应性机制,包括血液学特征以及低氧适应相关基因。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提高对高原低氧适应性动物的认知水平,增深对高原低氧适应性发生机制的了解,并为高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2023年04期 v.37;No.160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阅读次数: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喜马拉雅旱獭高原低氧适应性的研究性进展

    赵坤钰;李优;李耀东

    喜马拉雅旱獭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2 700~4 500 m)地区的特有野生动物物种,其广泛分布在青海省高山草甸草原、高山草原山地环境中,经过数千年的高原低氧适应,所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研究学者开始从整体水平逐渐向分子水平进行喜马拉雅旱獭的相关研究,认识逐渐加深。因此,喜马拉雅旱獭被视为研究高原低氧适应性物种的理想模型之一。旨在系统探讨喜马拉雅旱獭的低氧适应性机制,包括血液学特征以及低氧适应相关基因。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提高对高原低氧适应性动物的认知水平,增深对高原低氧适应性发生机制的了解,并为高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

    2023年04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阅读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1 ]
  • 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桑黄菌筛选、纯种分离及鉴定

    王文卷;亓正良;刘新利;李正阔;陈若艳;盛晓芸;

    桑黄是一种具有悠久使用历史的药用真菌,含有的多糖、黄酮、三萜、多酚等活性物质,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学证实其所含的某些活性物质在抗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首先测定了11个不同来源的桑黄样品(SH-11、SH-12、SH-13、SH-14、SH-15、SH-16、SH-17、SH-18、SH-19、SH-20、SH-21)中的多糖、黄酮、三萜、多酚的含量,综合对比不同样品中的活性成分含量,筛选出一株富含上述活性成分的菌株SH-18,多酚、多糖、黄酮含量最高,三萜含量较高,分别达到了(19.58±1.044)、(96.35±9.01)、(17.08±0.29)、(9.1±0.14) mg/g,且该菌为野生来源。之后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分子鉴定,经鉴定SH-18为一株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同时优化了活性物质的浸提方法,发现体积分数为70%乙醇对上述活性成分浸提效率较高。

    2023年04期 v.37;No.160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阅读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桑黄菌筛选、纯种分离及鉴定

    王文卷1;亓正良1;刘新利1;2;李正阔3;陈若艳3;盛晓芸3

    桑黄是一种具有悠久使用历史的药用真菌,含有的多糖、黄酮、三萜、多酚等活性物质,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现代药理学证实其所含的某些活性物质在抗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首先测定了11个不同来源的桑黄样品(SH-11、SH-12、SH-13、SH-14、SH-15、SH-16、SH-17、SH-18、SH-19、SH-20、SH-21)中的多糖、黄酮、三萜、多酚的含量,综合对比不同样品中的活性成分含量,筛选出一株富含上述活性成分的菌株SH-18,多酚、多糖、黄酮含量最高,三萜含量较高,分别达到了(19.58&#177;1.044)、(96.35&#177;9.01)、(17.08&#177;0.29)、(9.1&#177;0.14) mg/g,且该菌为野生来源。之后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及分子鉴定,经鉴定SH-18为一株粗毛纤孔菌(<i>Inonotus hispidus</i>)。同时优化了活性物质的浸提方法,发现体积分数为70%乙醇对上述活性成分浸提效率较高。

    2023年04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1K]
    [阅读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3 ]

  • 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正式揭牌

    <正>2022年3月6日上午,由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承建的“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通过线上线下联合参会形式,在济南隆重举办揭牌仪式,同时举办第一届学术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孙凝晖、王军成,欧洲科学院院士周志华,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相关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揭牌仪式。

    2023年04期 v.37;No.16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阅读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太赫兹技术研究室

    <正>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太赫兹技术研究室始建于2012年,具有科研用房600 m~2,累计投入条件建设经费1 000余万元,现有全职科研人员6名,兼职科研人员3名,其中博士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4人。研究室以齐鲁工业大学电子电气与控制学部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学科依托,紧密围绕山东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的定位,瞄准太赫兹技术的发展前沿,在太赫兹时域光谱与成像、太赫兹波谱分析等技术领域开展面向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

    2023年04期 v.37;No.160 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阅读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